周易风水

东汉外戚风水来源 东汉中后期有什么外戚

时间:2024-04-23 09:23:13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 处理。

汉朝是历史上外戚干政最严重的朝代之一,西汉灭亡。然而,东汉外戚的严重专权几乎是封建王朝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首先,东汉的皇帝大多是短命的。其次,光武帝刘秀架空三公,创造了尚书台的弊端。

在东汉的14位皇帝中,除了开国皇帝、武帝刘秀、汉明皇帝刘庄和亡国皇帝汉献帝刘协外,其他人都没有活到36岁。他们几乎都很年轻,英年早逝。

东汉的皇帝大多年轻,皇帝年轻时无法掌管政治,只能依靠母亲,后妃可以依靠母亲的家人,也就是所谓的外戚。

周天子时代,长子继承制度正式建立后,封建社会进一步加强。“立法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先帝死后,无论他们的子孙多么年轻或无能,他们都必须继承自己的地位。但是王位可以这样继承,但是国家还是需要有人管理的。毕竟臣子都是外人,新皇帝的母亲自然可以依靠世界时代。

皇帝成年后掌权是可以的,但东汉的运气似乎已经被光武帝耗尽了。东汉的皇帝比一个短命的皇帝多。他们的儿子出生后不久,皇帝在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结果,他陷入了一个无休止的循环。

此外,为了加强皇权,光武帝刘秀抽离三公实权,建立了尚书台。尚书台直接听从皇帝的命令,从而加强了皇权。然而,东汉的大多数皇帝都是短命的,所以拥有实权的尚书台被这些后妃和外戚掌握,这使得他们的政治更加严重。

窦、邓、马、梁这个东汉著名的外戚势力家族,几乎贯穿了他们200年的历史。废皇帝互相攻击,新旧外戚互相攻击,东汉在如此混乱的动荡中灭亡。

对东汉非常感兴趣的朋友们,我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刘备认为,东汉末年的皇帝(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直接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目前,主流观点也认为,东汉皇帝接近宦官,导致宦官专权,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国家实力和威望都在下降,最终被颠覆。所以问题是,为什么东汉皇帝靠近宦官?而东汉更是陷入了“外戚-官宦-外戚”连轴转的政治怪圈,为什么东汉这样?让我们来看看原因。

皇帝的短命和特殊权力机构导致外戚专权

西汉时期三公权力较大,容易导致权威下移,威胁皇权。因此,东汉成立后,刘秀开始削弱三公的权力。刘秀重新设立了外朝和中朝。首先,他剥夺了外朝的决策权。朝廷的所有政令都必须通过中朝(尚书台)。这一改革严重削弱了三公的权力。从那时起,三公只有建议权。基本上,三公已经成为一个名誉头衔(虚假职位)。同时降低了中朝的水平,尚书台的最高官位尚书使年薪不过千石,与此相比,外朝的官员往往是两千石。此外,尚书令没有决定权。尚书台只是整理了外朝的建议和书籍,最后全部交给了皇帝。让我们举个例子,走一遍程序,你就会明白。

史书评价为“天下事上尚书,与人主(皇帝)参决,即下三府(三公府)”、“三公之职,备员”。这种权力制度加强了皇权,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太重要了。因为所有的政令都需要皇帝的裁决,年轻人自然无所谓,但如果皇帝是个孩子呢?任何制度都会有一些漏洞和缺陷,东汉时期的外戚专权也是建立在特殊权力机构和皇帝短命的基础上的。光武帝把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身上,但皇帝年轻时无法处理政府事务,所以皇太后开始理所当然地进行摄政。女性频繁召见外朝官难免会引起不必要的口舌,此时需要中间人负责。受宗法血缘政治的影响,母亲的家庭无疑是中间人的首选。皇帝的叔叔经常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专权摄政,所以你会发现外戚的专权基本上有几个特点:

这时我们再走一遍程序,看看外戚是怎么专权的(以窦宪专权为例)。

这就是东汉外戚专权非常严重的原因。本质问题是皇帝年轻特殊的权力结构造成的。同时,外戚控制着尚书台,可以看到谁忠于自己,谁反对自己。多次“指鹿为马”事件可以清理异己,让朝廷官员知道该看谁的脸。在这种情况下,皇帝根本不可能“亲贤臣”,因为真正的贤臣被外戚压制,桌子上剩下的只是一些伪君子和明哲保身之徒。

汉代风水事件有哪些

皇帝被迫“亲小人,远贤臣”

如何在外戚专权的背景下识别贤臣?皇帝是如何“亲贤臣”的?你可以通过模拟对话来理解。

汉和帝:外戚专权怎么办?

键盘侠:亲贤臣啊!

汉和帝:谁是贤臣?

键盘侠:听大家的,看看谁是贤臣。

汉和帝:以前大家都说王莽是贤臣,西汉灭了。怎么知道大家吹捧的贤臣会不会是第二个霍光?

键盘侠:亲贤臣!

汉和帝:更何况我不能召见外朝官。即使他是贤臣,我怎么能和他沟通?

键盘侠:亲贤臣!

汉和帝:即使我突破各种困难去找贤臣,贤臣反手卖了我,我该怎么办?

键盘侠:亲贤臣!

这次对话的问题是皇帝当时亲小人的原因。主要原因如下:

这是非常困难的,非常困难的,非常困难的,非常困难的,你知道王莽在篡夺王位之前被尊为“再生周公”。键盘手有上帝的观点,他肯定能看到谁是一个好大臣,但汉朝和皇帝没有啊,汉朝和皇帝当时还是个孩子啊。最大的问题是无法定义大臣是否聪明。

贤臣是外朝官,皇帝长期居住在深宫。他们是怎么联系的?外戚的心腹无处不在,你今天召见了谁,第二天那个人肯定会犯罪,然后被贬或者被杀。霍光当初可以在刘贺眼皮下收集刘贺的非法事迹,可见外戚渗透深宫的程度。刘贺已经走了一条弯路,他不注意结果被废除了。看过《外戚传》的汉和帝,他很清楚刘贺是怎么被废弃的,他怎么能再走弯路呢?

汉朝和皇帝在深宫里生活了很长时间。他分不清谁是圣人。如果他找到一位圣人,并告诉他他铲除亲戚的计划,圣人将直接向亲戚透露这个消息。皇帝会怎么做?军事权力掌握在将军手中。亲戚们掌握了京城和皇宫的守卫。如果亲戚们提前遇到麻烦,皇帝会怎么面对?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最佳选择不是选择贤臣,而是选择忠于自己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贤臣,要想解决外戚,一定要这样。长期生活在深宫,陪伴皇帝长大的宦官自然成为最佳人选,于是汉和帝开始与郑众(中常侍)合谋除窦宪。事实上,汉桓帝在清除梁冀之后也是如此。由于种种原因,皇帝被迫任命宦官。不是皇帝不知道,而是条件不允许皇帝“亲贤臣”。

双方博弈的过程

皇帝和心腹(宦官)联合扳倒了外戚,但外戚不容易扳倒,于是双方展开了博弈。让我们以汉和帝为例,看看皇帝是如何依靠宦官扳倒外戚的。

综上所述

皇帝年轻、特殊的权力结构、宗法、血缘和政治等因素促成了外戚的专权。外戚的专权导致皇帝被迫与宦官联合对付外戚。宦官自然享受红利,他们可以和皇帝一起分享利益蛋糕。然而,他们所有的权力都来自皇帝。一旦皇帝死了,小皇帝上台后,外戚肯定会重新专权,然后上述流程会重复。窦宪作为外戚专权,汉和帝用宦官扳倒窦宪,走了一个过程。但后来东汉又是小皇帝,外戚梁冀开始专权,汉桓帝用宦官扳倒梁冀,又走了一个过程。“外戚-宦官-外戚-宦官”在东汉政坛连轴转,但直到汉桓帝时期,“黑天鹅事件”才发生,即第三方势力(豪强地主)成长。

亲属专政时,他们需要依附亲属,宦官专政时,他们需要依附宦官,第三方势力被耍得一团糟。起初,汉和帝仍然可以保持平衡,在扳倒窦宪之后,窦宪占领的一些官员被分配给第三方势力。然而,汉桓帝对朝臣非常不满。他扳倒梁冀后,重用宦官,无视第三方势力,使第三方势力不满。之后,第三方势力向宦官倾注了自己的情绪。以袁绍为首的第三方势力以为外戚报仇的名义杀害了宦官势力。原来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与宦官的百年斗争结束了。

西汉时期就有外戚专政,如吕后、汉昭帝时期的霍光、西汉末年的王莽等。

外戚,又称外戚,是指东亚封建社会君主(中国皇帝、日本皇帝、朝鲜、越南、琉球国王)的母亲和妻子,即君主的母亲或妻妾。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轻或无法控制朝廷政权的现象。相对来说,宦官干政。

皇帝年轻的时候,外戚往往擅长政治,尤其是汉朝。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王子,命母亲钩住妻子自杀,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政。在汉哀帝和汉平帝的世界里,外戚王先后控制了政府,导致了王莽代汉的结局。

展开阅读